【组织机构】(拟)
鸣谢指导单位:
国际智能制造产业联盟
5G物联网产业联盟
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
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
中国智能制造推进合作创新联盟
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
共同组织单位:
德励国际会展集团
深圳市自动化学会
大湾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
组委会执行招展单位:
励兴展览(上海)有限公司
合作支持媒体:
中国机器人网\中国自动化网\亚洲自动化与机器人网\中国智能制造网\中华工控网\智博数字\维科网·智能制造\中国智能化网\中国工业机器人网\中国传动网\中国传感器网\数字在线等......
疫情之后,工业机器人如何反弹?
被誉为“中国制造业皇冠上明珠”的机器人,会在逆境中迸发出新的光彩。来源:机智网 2022年春天,从上海一家隔离酒店悄然外溢出又一轮新冠疫情,牵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弦,对于在上海生活、工作和学习的人们,更是刻骨铭心、终生难忘。疫情引起的振荡已持续近四周,引发人们“冰箱焦虑”的同时,正在经历全域性抗疫斗争的上海——这个中国经济发达城市的停摆,也让无数制造业企业直面供应链危机。好在,期盼已久的复工白名单,已于4月16日正式出炉。
在上海的机器人四大家族企业(安川、ABB、发那科、库卡),以及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、核心零部件企业,均没有出现在首批“白名单”中,似与工业机器人在上海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。但机器人企业无需担心,这并不表示上海会弱化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向好趋势,而被誉为“中国制造业皇冠上明珠”的机器人,也自然会在逆境中迸发出新的光彩。
4月15日,工信部派出上海前方工作组,16日晚间,上海市经信委发布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,力求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,落实闭环管理,稳定生产、复工复产,保障各产业供应链顺畅运转。
第一批复工白名单中共有666家企业,按照工信部要求,集中资源优先保障的是:集成电路、汽车制造、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。具体到企业性质,多为央企、国企、民企、外企在上海设厂的龙头企业。
其中,汽车及配套企业占比最多,高达四成,代表企业有上汽、特斯拉;其次是生物医药相关行业,占比29%,大多是生物制药、抗疫物资及核酸检测企业;第三是半导体行业,占比13%,有中芯国际、华虹、台积电。此外,钢铁行业中的宝武、代表飞机发动机行业的中航、机电行业中的上海电气,都在白名单之中。从名单中可以看出,首批复工复产的多为需要规模化运作与高科技附加的行业、企业,大都需要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先进装备才能运作。机器人相关的制造企业虽不在其中,但工业机器人却承担重任,是上海复工之路上的隐形助推器。
工业机器人,时不我待
以复工名单中占比最高的汽车行业来看:根据国务院发展规划,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将在2025年达到20%;如果根据在车企、投资公司处获取的数据测算,乐观渗透率会在30%~35%。因此未来一两年,仍是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建设的高峰期。新能源车让整车产业链结构也发生了较大改变,制动系统、电控系统、驱动系统等上游供应链市场的重大变革,将掀起工业机器人新一轮市场增长。
而上海在2021年,生产了中国1/6新能源汽车——63万辆汽车,对应的是超过1700亿元产值,工业机器人对上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上海市从“十三五”到“十四五”,也反复提及工业机器人的重要性。2021年12月,上海市政府颁布的《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中提到:高端装备产业将以“高端引领,数字驱动”为发展主线,重点布局“7+x”领域,包括智能制造装备、航空航天装备、船舶海工装备、高端能源装备。力争到2025年,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创新增长极与核心技术策源地,实现工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,关键装备首台(套)突破300项以上,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0个,高端装备市级智能工厂40家以上。
复工复产路上的温馨贴士
上海抗疫大形势不断向好,产业链、供应链开始轮转,机器人行业的复工复产指日可待。对于亟待复出的机器人企业来说,当前应该认真思考的事情,莫过于如何在新常态下积极筹备、做好应对。在第一批进入白名单企业的行动中,有以下几个需要重点考量的环节,助力机器人企业和其他等待回归的企业趋利避害,顺畅复工。